1951年,江濤在志愿軍司令部
我的父親江濤于1950年底至1957年底,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(以下簡稱“志司”)度過了他31歲至38歲的7年時光,留下了近5萬字的筆記和100余幅黑白照片,以及勛章、紀念章、證件、生活用品等遺物。因父親英年早逝,我對這些遺物的故事細節知之不多,但結合父親戰友們的回憶錄,那段歷史的整體畫面逐漸清晰地展現在我的眼前。
■志司的部隊偵察情報干部
抗美援朝時期,志愿軍作戰分為兩個階段:第一階段以運動戰為主,與部分陣地戰、游擊戰相結合,進行了五次戰役。第二階段以陣地戰為主,開展持久的積極防御作戰,最后發動了三次夏季反擊戰役。
第一階段期間,父親于1950年11月第一次踏上了朝鮮的土地,任軍委情報部首批赴朝情報工作調研組組長,參加了第二次、第三次和第四次戰役。
第二階段期間,父親先后任志司作戰處副處長、情報處處長,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戰備和夏季反擊戰役。
1957年10月,父親圓滿完成了志愿軍偵察與情報工作任務,回到國內。
上級之所以把這些任務交給父親,與他的革命經歷息息相關。父親于1938年8月從抗大畢業后,被選派到軍委參謀部二局在延安舉辦的諜報訓練班,抗戰期間從事八路軍的情報工作,解放戰爭期間在野戰軍帶兵打仗,新中國成立初期被選派到軍委情報部領導部隊偵察(以下簡稱“部偵”)工作。除了堅定的信仰,父親在部隊偵察、情報、指揮作戰方面的經歷與經驗,使他能夠完滿地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。
■任志情報部首批情報工作調研組組長
1950年10月25日,抗美援朝戰爭拉開了序幕。11月中旬,軍委情報部決定組建首批情報工作調研組(以下簡稱“調研組”)赴朝鮮戰場,由時任情報部偵察處副處長的父親任組長,其任務是指導、調研部隊戰場偵察工作,審問“聯合國軍”俘虜,搜集整理敵軍情報。
調研組成員立即做好思想上、工作上、物質上的準備,抱著一去不復還的決心在情報部院內合影留念,他們是:江濤副處長、劉雨風科長、朱化副科長、朱永琪、王鐘華、陳漢波、趙銳、蔣嘉、徐正浩。
11月23日,調研組從北京秘密出發,在東北軍區摘下解放軍帽徽和胸牌,身穿無任何標志的軍裝,于12月1日從吉林寬甸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。因敵機白天狂轟濫炸,調研組只能利用夜幕在冰天雪地中艱難前進。4日,調研組到達志司駐地大榆洞。后調研組一分為二,父親帶朱永琪和趙銳隨志司赴前線部隊檢查指導工作,其他六人到位于碧潼的志愿軍戰俘營審問俘虜。
除兩位科長外,調研組成員多是剛入伍的青年學生,父親注重手把手地培養他們成為志愿軍的優秀情報干部。父親給朱、趙布置任務做到了事無巨細:(一)搜集敵軍文件,特別是美軍的作戰計劃、密碼、地圖等。(二)調研部隊偵察工作,如何進行偵察?有何經驗和困難?(三)參加部隊的作戰總結……父親對如何完成任務、如何行軍、如何生活等細節作了詳細、具體的說明和叮囑,并希望他們凱旋。朱、趙深受感動,圓滿地完成了任務。
■參加第二次至第四次戰役
在志愿軍第一階段作戰的五次戰役中,父親參加了第二次至第四次戰役。
第二次戰役是扭轉朝鮮戰局之戰。志愿軍采取了正確的作戰方針,斃傷俘敵3.6萬余人,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全部領土及三八線以南的部分地區,迫使“聯合國軍”由進攻轉入防御。彭德懷曾寫道:“此役確定了抗美戰爭勝利的基礎,恢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全部領土。”父親留下了兩張繳獲美軍坦克的老照片。其中一張照片的背后寫著:“二次戰役后軍隅里附近,我一一八師的一個連擊毀敵坦克九輛,此為其中之一?!?/span>
在第三次戰役中,志愿軍對敵軍發起全線進攻,將其擊退至三七線附近地區,占領了南朝鮮首都漢城(今首爾),共殲敵1.9萬多人。父親那時的老照片顯示,他身穿無外罩的棉軍衣,皮帽下的面容雖疲憊、消瘦,但目光炯炯有神,展現了志愿軍將士的那種英雄風采。
在第四次戰役中,為制止“聯合國軍”發動的攻勢,志愿軍主力停止休整,撤出漢城,在三八線南北地區轉入運動防御,殲敵7.8萬余人,為后續兵團到達爭取了時間。父親多年后回憶起當時終日忙碌的情景時說:“我們在朝鮮搞情報的時候,一邊刷牙一邊看電報,放下牙刷馬上就處理事情?!?/span>
第四次戰役后,調研組任務結束,父親回到情報部。
1950年11月,志愿軍首批情報工作調研組在情報部合影。左四為江濤
■任志司作戰處副處長
1953年1月,父親奉命赴志司輪換,任志司作戰處副處長。21日,軍委情報部閻揆要部長給我父親布置了任務,晚上部里召開了歡送會。22日,父親再次登上出征的列車。這次與第一次赴朝有所不同:一是不再只穿無任何標志的軍服,而增加了“中國人民志愿軍”的胸牌。二是不再秘密出征,在北京前門火車站受到首都人民的熱烈歡送。
一路上冰雪濕滑、路窄坑多、地雷密布,發生了多起翻車事件。車禍造成了人員傷亡,戰友傷勢嚴重,幸好我父親有驚無險。27日,父親到達志司駐地檜倉郡,向楊得志副司令員和解方參謀長報到,任志司作戰處副處長。
志司作戰處處長先后有丁甘如、肖劍飛,副處長先后有楊迪、成普、原星。那時作戰處內設作戰、情報、軍訓、防化、測繪等科,父親在作戰處負責情報科的工作。
1953年初,志愿軍的重要任務是反登陸備戰。1月20日,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,承諾迅速結束朝鮮戰爭。作戰處綜合分析后認為:美軍很可能從東、西海岸實施登陸作戰,企圖再現當年美法等盟軍諾曼底登陸的雄風。經上報志司首長和中共中央后,得到毛澤東的充分肯定。作戰處根據上級意圖,夜以繼日地實地勘察,擬制了陸、海、空和各兵種協同作戰方案。此方案經首長批準與修改后,作戰處標繪了作戰地圖,協助組建了的東、西海岸指揮部。迫于志愿軍嚴密的防御體系和戰術反擊,美軍于4月26日被迫取消了大規模登陸計劃。
■任志司情報處處長
志司成立之初設有情報偵察處,崔醒農、李士奇先后任副處長。后來情報處一度被撤銷,情報工作劃歸作戰處情報科負責,分為審理組與偵察組。1953年5月,經志司解方參謀長提議,志愿軍首長批準,情報科改為情報處,父親任處長。
軍事情報是指揮作戰的依據,志愿軍的情報工作主要有:
(一)建立全線觀察體系。組織一線部隊在陣地建立各方位觀察所監視敵人,配備高倍望遠鏡、炮隊鏡、有線電話或無線電報話機等偵察與傳送情報。如上甘嶺戰斗中,志愿軍各部隊從正面、側面、背面建立全線觀察網,相互交換情報,及時發現敵方動態。
(二)開展滲透潛伏偵察。在軍、師、團、營選派機智勇敢的偵察員建立偵察分隊,在預定地區尋找叢林、草地、亂石堆等潛伏獲得情報。志愿軍偵察員可身穿南朝鮮軍或美軍軍裝,襲擊敵指揮所,捉“舌頭”。我方共捉到“舌頭”約3000人。
(三)開展全面偵聽工作。“聯合國軍”之間通話、空軍飛行員交流、外國記者通信常使用明語。志愿軍從國內調配英文翻譯和朝鮮族學生,分到各部以報話機、無線電話、收音機、電臺進行全天候偵聽。要求部隊打掃戰場時注意搜集敵方的密碼本、地圖、作戰部署等文件,用于破譯敵軍密電。如上甘嶺作戰期間,第15軍話報偵聽收到有價值的情報有270份。
(四)審問俘虜獲取情報。被志愿軍捕獲的俘虜近2萬名,通常在前線先由作戰部隊進行初審,然后部分送到志愿軍后方俘虜管理處審問,俘虜大都如實提供所知信息。志愿軍通過審俘與研究繳獲的文件,了解到敵軍的作戰部署、主官信息、部隊編制、武器裝備、訓練情況、軍事院校、戰斗力、作戰史等情報。
(五)破獲敵特分子。敵軍用直升機夜間空投的方式,派遣大批特務空降志愿軍區域,搜集情報。如1953年初,在谷山之大角山地區一次空投特務96人。部分漏網敵特觀察到了志愿軍在東、西海岸嚴陣以待的情況,使美軍對大規模登陸計劃猶豫不決,從而向志愿軍發動“空、坦、炮、步協同作戰實驗”,被打敗后徹底放棄了登陸計劃。
(六)分析、研究上報情報。將來自各方的情報及時與相關部門一起匯總、分析、研究,及時上報志司首長與相關部門,并且適當通知友軍。如:志愿軍偵聽到美軍次日派大批飛機轟炸鴨綠江水豐發電站的情報,上報后使我方有一天的時間采取應對措施,減小了損失。
父親除領導部隊偵察工作外,還擔負了志司建章立制、軍事參考、刊物編輯等工作。
■參加反登陸備戰和夏季戰役
父親任志司情報處長時,正值1953年志愿軍春季反登陸備戰和夏季戰役。其間,敵我雙方在寬達200余公里的正面進行大小戰斗133次,與上甘嶺戰役齊名的老禿山攻堅戰是其中之一。
老禿山原名上浦防東山,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被美軍看成“漢城的北大門”,因炮火所致草木皆無,遍地焦土,一片禿嶺,故名老禿山。美軍稱老禿山為其“最堅固的陣地”,在此部署重兵,架設7層攔截鐵絲網,挖了縱橫交錯的戰壕和200多座地堡,還配備航空兵和炮兵支援。在三年來的數次戰斗中,敵我反復爭奪,幾經易手,雙方均傷亡慘重。1953年3月23日,志愿軍第47軍423團從7個屯兵洞發起攻擊,重新占領主峰陣地。美軍實施毀滅性的輪番轟炸,423團白天兵力撤離、炮火控制,入夜再以兵力占領、固守陣地。28日,美軍被迫放棄奪回老禿山的奢望。
1953年5月中旬,志愿軍對“聯合國軍”進行了三次不同規模的進攻。第一、第二次進攻作戰,迫使“聯合國軍”方面作出妥協。此時,志愿軍從板門店停戰談判處獲取重要情報:美軍有意接受停戰協議條款,但李承晚仍在破壞停戰。為此,志司部署了第三次進攻作戰——金城戰役,即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戰。志愿軍以準確的部偵情報工作,掌握了南朝鮮軍的防御特點,查明了其工事部署情況,為戰役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■志司駐扎過的駐地
志司成立之初,毛澤東為了彭德懷的安全,主張將志司設在中國邊境一側。但彭德懷的一貫作風是指揮部離前線很近,戰斗一打響就要到第一線指揮所,同前線指揮員通電話,直接了解情況和下命令。這樣既便于了解戰況,與部隊聯系,又是對志愿軍將士無言的激勵。志司在朝鮮先后駐扎過6個駐地:大榆洞、玉泉站、君子里、甘鳳里、空寺洞和檜倉郡。父親隨志司先后駐扎過除空寺洞外的5處駐地。
這些駐地大都是山洞、礦場、隧道或四面透風的山村小屋,冬季氣溫降至零下二三十攝氏度,穿堂風吹得人全身僵硬、手腳麻木。君子里是志司的第三處駐地,是一處很大的礦洞。1951年1月25日至29日,中朝聯合司令部在此召開了僅有的一次作戰經驗總結會議,父親參加了這次會議。
檜倉郡是志司的最后一處駐地,父親在此參加1955年5月志愿軍召開的黨的高級干部會議,留下多張與志司首長、戰友的珍貴合影。檜倉郡的條件比其他駐地稍好一些,父親初到時住在又黑又潮的山洞里,衣被、紙張均是濕漉漉的。他在1953年2月18日(星期三)的日記中寫道:“今天從洞內搬到室外來住,不濕了,卻甚冷。”
志司駐地遭受過敵機的9次轟炸,年僅28歲的毛岸英在第一次轟炸中犧牲,被安葬在志司檜倉郡駐地旁的志愿軍烈士陵園內。我父親首次入朝后,便得知毛岸英于5天前犧牲的消息,更加激發了他對毛主席的無比崇敬和為祖國而戰的堅定信念。
■在碧潼郡志愿軍戰俘營
中朝雙方協商:“聯合國軍”戰俘由志愿軍負責管理,南朝鮮軍戰俘由朝鮮人民軍管理。審俘是獲取情報的重要來源,俘管更是艱巨復雜的工作。被志愿軍俘虜的戰俘中一部分在前線便陸續被釋放,例如志愿軍入朝戰斗剛打響時,就抓獲了一批俘虜。彭老總命令:今天晚上就放!當時志愿軍裝扮成朝鮮人民軍,并通過釋放的俘虜告知敵方:我們糧食供應困難、交通癱瘓等……用于迷惑敵人,果然志愿軍的第一次戰役把美軍打得措手不及。
志愿軍戰俘營位于離中國邊境不遠的朝鮮平安北道碧潼郡,關押著約5000名“聯合國軍”俘虜。那里開始遭受過敵機轟炸,后來打出了紅十字會的標識,美軍知道那里有他們的俘虜就不派飛機轟炸了。志愿軍俘管人員遵照人道主義精神,執行寬待俘虜的命令。
志愿軍對戰俘實行軍事化管理,生活待遇按照志愿軍戰士的標準,尊重其個人信仰,不為戰俘金表、金戒指等誘惑所動,用事實揭露了“中國軍隊虐殺戰俘”的謊言。俘管干部組織戰俘讀書報、聽廣播、聽報告、看電影、開座談會等活動,幫助他們認識朝鮮戰爭的性質,揭露“聯合國軍”的罪行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父親負責收集整理的關于審問俘虜的文件匯編,受到了李克農的表彰。
■在板門店談判會址
距開城東南8公里的板門店,是開城與漢城之間的一個小村莊。1951年7月10日,朝鮮停戰談判先在開城市郊舉行,10月25日移到在板門店臨時搭起的軍用帳篷里舉行,談談停停、反反復復談了158次,2年零18天。
1953年5月至7月的夏季反擊戰役,志愿軍斃傷俘敵12.3萬余人,擴展陣地240平方公里,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。7月26日,我方用一個晚上時間建起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朝鮮風格木結構大廳,做停戰協定簽字會場。次日,雙方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在長方形的會議桌上簽署了《朝鮮停戰協定》,22時朝鮮戰場全線?;?。之后,父親與戰友來到板門店停戰談判大廳,在大廳內外留下了珍貴的照片。他們還在開城市的姚慶祥烈士墓前悼念。
2014年10月29日,民政部、總政治部確認志愿軍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。姚慶祥是志愿軍軍事警察排長,擔負著停戰談判我方的警衛任務。1951年8月19日,姚慶祥率隊在中立區的山坡上巡邏。多名美軍非法潛入我方區域,向姚慶祥一行射擊。姚慶祥和一名戰士負傷,但他嚴守停戰協議規定不還擊,命令戰友撤離,自己堅守原地。美軍沖到他面前,企圖將他拖過河界,造成我方入侵的假象。姚慶祥緊握手槍,寧死不屈,美軍殘忍地在他前額上打了兩槍。年僅24歲的姚慶祥英勇犧牲。后被追認一等功臣,授予“和平戰士”稱號。
■來自祖國的親切慰問
從1951年至1953年,祖國人民三次派慰問團赴朝慰問志愿軍,最多時達4000人。他們帶來了祖國人民的親切關懷與問候,也帶來了許多慰問品。
1953年4月,經周恩來批準,徐玉蘭、王文娟、黃艷飛等來自上海的越劇名伶赴朝慰問志愿軍。5月7日,她們首先在志司演出,接著雪山做幕布、槍聲伴樂聲,輾轉朝鮮戰場慰問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。她們唱《梁?!?、演《西廂記》,深受志愿軍喜愛。她們根據朝鮮話劇《春香》改編的越劇《春香傳》演出后,受到朝鮮人民的歡迎。她們一路演到開城,在板門店協助做戰俘的遣返工作。越劇名伶在志司慰問演出時,與志愿軍官兵結下了深厚的友情。她們與我父親合影留念,還送給他簽名的個人照片和劇照。
志愿軍是祖國人民心中“最可愛的人”。1950年11月,父親第一次赴朝是秘密進入的。1953年1月,他再次赴朝在北京前門火車站受到了極為隆重的歡送。1956年5月,父親帶領31人的志愿軍歸國觀光代表團回到北京,與首都人民一起歡慶五一勞動節。
■ 隨時應對敵人的挑釁 ■
從1953年7月27日到1958年7月27日停戰的五年間,美軍和南朝鮮軍仍然制造緊張局勢,其在地面和空中越過軍事分界線的挑釁活動達792起。美方制造種種障礙,反對協商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。
鄧華司令員在1953年9月29日的形勢報告中指出:李偽拒絕在停戰協定上簽字,美軍一天不撤,戰爭的威脅就存在一天。戰爭恢復的可能性不小,有可能美、李、蔣及協從國一齊干。志愿軍的方針是政治上爭取和,軍事上準備打,要做好戰爭恢復的準備:1.加強現在陣地工事指導及東西海岸工事的保養。2.調整組織,準備力量,施行編制,增強戰斗力量。3.加強物資管理,精簡節約。4.加強軍事訓練。
中朝雙方同心協力,在政治上揭露敵方破壞停戰協定的行為,在軍事上隨時應對美、李軍的軍事挑釁。我方修筑坑道1250公里,挖戰壕6240公里,建地堡10萬座。父親負責的情報工作對敵我雙方的軍事情報準確到位,他在筆記中記載,1957年3月13日駐南朝鮮敵軍部隊實力統計:美軍68395人、偽軍644108人、“聯合國軍”7507人、勞務部隊16470人,共736480人。
■與朝鮮人民和國際友人
朝鮮勞動黨授予父親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。他珍藏著一些朝鮮百姓拉雪橇、趕驢車、挖水渠、玩游戲和家庭聚會的老照片。朝鮮百姓是勤勞、善良的人民。他們對志愿軍懷有真摯的感情。一位朝鮮大娘說:“我們無法感激志愿軍,就是把頭發拔下來,打成草鞋讓他們穿,也報答不了他們這片恩情。”
戰爭雖然停止了,但朝鮮人民仍在苦難中煎熬,志愿軍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幫助朝鮮政府和人民修復戰爭的創傷。志愿軍尊重朝鮮人民的風俗習慣,開荒造林,恢復生產,嚴守“不與朝方通婚”的紀律。
志愿軍得到當時社會主義陣營朋友的支持,父親的老照片中既有與朝鮮人民軍戰友的合影,也有與蘇聯、波蘭、匈牙利等國軍人代表團的合影,還有這些國際友人贈送的明信片、簽名照片等。如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風光的明信片、蘇聯姑娘薇拉用俄文和中文簽名的照片。
■在志司的學習與生活
不論在緊張的戰爭時期還是停戰之后,部隊都是一所大學校。父親參加了志司的“在職軍官的政治理論學習”,以及反對官僚主義,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、整風運動等活動。
朝鮮戰爭期間,美軍不顧國際公約,慘無人道地進行了細菌戰,用蒼蠅、老鼠等散布傷寒、鼠疫等烈性傳染病。當地軍民目睹了這一事實,美軍俘虜對此供認不諱。中國政府嚴正抗議美軍使用細菌武器,決策全面展開反細菌戰斗爭,軍委緊急調運了大量疫苗和防疫用品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1953年2月,父親先后兩次注射“四聯疫苗”,雖注射后發燒、惡心等反應強烈,但總算沒有感染傳染病。
首次赴朝時,父親和戰友們吃的是壓縮餅干、炒面、饅頭干,指揮間隙只能擠在鋪著薄薄的稻草或玉米秸的地面,穿著棉鞋,和衣而眠,衣服里布滿了虱子?;貒?,我母親幫助拆洗毛衣時,虱子抖摟了一地。父親再次入朝時,洗澡仍是奢侈的享受。
戰地生活緊張、枯燥,跳舞成了停戰時期志司主要的娛樂生活。父親不會跳舞,夜深人靜時便給北京的首長、戰友、家人寫信。但因戰爭時期郵寄障礙,雖然我父親給母親寫了多封家信,但除請回國戰友直接帶回的外極少收到。父親掛念著遠在千里之外的親友,偶爾收到回信甚為欣喜。
父親有頭疼、失眠的病痛,緊張的戰斗生活更令他時常頭昏、身乏、疲倦。他未告知他人,只是默默地寫在日記里。
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日子里,筆者再次打開父親一件件珍貴的遺物和一頁頁有些模糊的筆記,不由得熱淚盈眶。這場為新中國帶來幾十年和平的偉大戰爭,永遠不應被遺忘?!?/span>